去年12月,有網友圖文直播“考古盲盒”開盒全過程,掀起考古盲盒熱潮。此后,多家博物館相繼推出了考古盲盒系列文創。日前,“盲盒+文物”系列文創又上新品。河南博物院推出了“散落的寶物”“文物修復大師”系列修復盲盒,依據院藏文物進行設計,讓大眾體驗“在家里修文物”的樂趣。從考古發掘到文物修復,這套文物保護的全技能你get了嗎?
山東博物館齊魯瑰寶系列考古盲盒
“盲盒+文物”成文創新熱點
由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附帶迷你“鉆探工具”,讓消費者親身體驗挖掘文物的過程,掀起了盲盒體驗考古的熱潮。但其實,與文物相結合的盲盒文創產品制作早有先例。2018年第二季《國家寶藏》開播時,節目中亮相的文物就曾被打造為國寶盲盒進行線上銷售。河北博物館的彩繪散樂浮雕中的唐代仕女們,變成了一個個可愛的迷你手辦,被設計師命名為“大唐女團”,掀起了一陣集齊手辦的盲盒熱。
陜西歷史博物館此前曾推出青銅小分隊系列盲盒,盲盒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皿和紋樣為基礎,參考鸮、饕餮、觥大、觥二、犧尊、鳳鳥等形象設計為Q版手辦。此外,三星堆博物館也曾推出“祈福神官”、三星伴月等系列盲盒,提供青銅大立人、青銅戴冠縱目面具、銅神樹枝頭花蕾及立鳥等多款產品隨機選擇,讓大眾解鎖古蜀文明的當代潮流玩法。
隨著三星堆考古新發現的面世,7月下旬,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推出了一款以三星堆面具文物為創作原型的盲盒玩具。這套以搖滾樂隊組合為創作思路的盲盒,一共有6個形象成員,每一個成員的設計都來自不同的文物原件。除了三星堆博物館外,敦煌研究院也推出了以壁畫為創作原型的“天龍八部”盲盒,博物館考古盲盒方興未艾。
文物修復盲盒將陸續推出
與考古盲盒日漸火熱相伴,大眾對考古與文物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源于此,河南博物院推出了“散落的國寶”系列修復盲盒,首發唐·仕女俑、唐·黑釉三彩馬、新石器時代彩陶雙連壺等六款陶瓷類文物,將院藏文物復制品制成散落的寶物,讓大眾通過“修復”感知中原文化的魅力。“創意很不錯,體驗了一把文物修復的樂趣。”“過程很有趣,可以體驗修讀過程,難度不大,適合新手。”有買家評論。據悉,修復盲盒系列第二季青花紀元也已上線。
除了修復盲盒,河南博物院還推出了“文物修復大師”系列文創,網友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將挖掘的文物碎片拼成仕女俑并打磨銅鏡的過程,不少網友評論“過癮”。
正如網友評論的那般,修復盲盒系列文創產品的誕生實則也源于大眾的期待。今年6月,三星堆博物館開啟直播夜游活動,帶觀眾參觀了“三星堆動物園”“青銅家族”并邀請修復專家講解了修復道具、現場制作文物模塊。就有網友在直播間提問“文物修復盲盒”系列產品,博物館景區管委會產業發展部部長任韌曾回應“正在計劃中”。“我在家里修文物”的全新體驗讓大眾對修復盲盒的未來期待滿滿。
博物館文創進階上新
從被動了解考古發掘成果到主動探索出土文物,從館藏文物活化到聚焦文物出土和修復過程,考古盲盒和修復盲盒“出圈”開辟了博物館文創衍生的新路徑。
近年來,隨著故宮系列文創產品的走紅,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在文創上躍躍欲試,相繼上線了官方店鋪。近兩年,博物館相繼開辟文創市場,電商平臺在博物館和觀眾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梁,讓積淀已久的文化走入人們的生活,也讓文創產品由小眾走向大眾。
與此同時,博物館文創的種類也在推陳出新,由以往的冰箱貼、紙膠帶、筆記本等生活用品轉向了與美食相結合的舌尖上的文創產品和佳節文創產品。暑期間,文創雪糕等產品成為了大眾出游的熱門選擇,博物館文物由展柜走入尋常百姓家,與此同時,文物活化出圈也在觀眾觀展之外走出了一條可觸摸、可溯源、能互動的文創衍生路徑。文創開發由線上單件的產品向立體的空間延伸,文物與場景化體驗性強化的創意相接。這是當下文創發展的趨勢,也是文物活化講述歷史、文創走進生活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