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馬夢瑤 德州報道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不僅見證了中國一個個王朝的興衰更替,也記載著中華文明的繁榮。8月31日至9月1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大眾網承辦的“千年運河·齊魯華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集中宣傳媒體采風活動走進德州市,了解這座作為伴隨運河而生,受益于運河而發展的城市的運河文化魅力。
運河沿線旅游業穩步發展
德州因黃河而生,因運河而興,京杭大運河德州段由衛運河和南運河組成,從德州市區及武城、夏津境內穿過,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保存最好、最具原生態的古運河河道,也是山東段中唯一一段千年運河。
初秋的衛運河夏津段,一群群白鷺自頭頂盤旋而過,落入河道,吸引了不少行人的目光。據夏津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史崇旺介紹,衛運河自夏津白莊入境至武城四女寺水利樞紐,河道保存較為完整,其所經鄭寶屯鎮是夏津著名的糧食大鎮,誕生了夏津縣第一個共產黨員和第一個黨支部,在發展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等方面,具備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歷史底蘊,發展潛力巨大。
在四女寺鎮政府人大主席張東博的帶領下,采風團一行進入位于四女寺風景區內的四女祠,了解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女寺樞紐的保護與展示工作。在四女寺樞紐水利科技文化展館中,四女寺樞紐的建設歷程、歷史功績和保護規劃等以沙盤、多媒體、圖版以及實物等多種方式展現在眼前,向游客們直觀生動地展示著四女寺樞紐以及大運河的風采。
同樣位于四女寺風景區內的,還有四女寺水利樞紐風景區。在衛運河上的這一景區,西接德城,北連故城,處于兩縣一區交界處。據了解,1972年,為增強泄洪能力,對此處進行了擴建,將原有建筑物增高兩米,還將上游設計水位增高。如今的四女寺風景區,岸堤垂柳成蔭、花草繁茂,河內碧波蕩漾,風景秀美無比。
站在位于武城縣的四女寺水利樞紐船閘前,寬闊悠長的河道緩緩流淌著千年運河水。四女寺水利樞紐三分衛運河,形成主城區河道格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境內岔河、減河穿流而過,也為經濟技術開發區帶來了豐富的運河文化旅游資源,包括董子文化、扒雞美食文化等。
德州城西古運河畔的鬧市邊緣,有一座由水廠舊址改造而成的公園,名為“九龍灣公園”。院內林木蔥郁,保留有較為完備的歷史資源和生態資源,以生態文化和運河文化為主題,建設明清風格的圍墻、大門、亭、臺、廊、榭、會館等建筑,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優越的休閑活動場所。
“彎道”為德州不少地標帶來了取名靈感,例如老龍頭、回龍壩、回龍廟... ...而最具典型“九曲十八彎”龍形走勢的,非德州城西運河莫屬。聰慧的古人通過增設人工彎道,達到降低水流流速的目的,既能滿足河道泄洪需要,又可提高通航質量,這一效益被歸納為“三灣抵一閘”,而這一風景,也吸引了眾多航拍愛好者前來打卡拍攝。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與外邦依運河進行友好往來的記載不勝枚舉。明永樂年間,來自蘇祿群島的東王不遠萬里乘船經運河訪問中國,歸國途中不幸病逝,被永樂皇帝以王之禮厚葬德州,留下中國境內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國國王陵墓——蘇祿王墓。在德城區,采風團一行在蘇祿王墓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同時也是蘇祿東王第十九代在華后裔安靜的介紹下,了解了這一段動人的見證中菲兩國傳統友誼的歷史。據了解,蘇祿王墓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一步將打造以菲律賓風情、伊斯蘭文化為背景,集休閑、旅游、文化展示于一體的風情園。
運河沿線旅游資源開發不斷謀劃
8月,記者從德州市大運河保護利用指揮部辦公室獲悉,德州市大運河保護利用工作全面啟動,到今年(2021)年底,德州大運河保護利用指揮部要做出四項工作,分別為:完成北起冀魯交界的二屯鎮第三店,南至四女寺水利樞紐,全長45公里的總體規劃設計;10月底完成規劃范圍內征遷調查摸底、政策制定工作;完成大運河運營公司的組建和融資招商工作;完成《德州運河文化叢書》出版。自德州市委明確組建13個作戰指揮部以來,德州大運河保護利用指揮部先后4次召開會議,共同商議推進工作、確保效果的各項措施。據了解,目前,各項工作正在逐步推進。
目前,德州市已經建成的運河旅游景區有:董子園風景區、四女寺風景區、蘇祿文化博物館、九龍灣生態園、九龍灣公園、運河文化廣場、運河古玩街等。此外,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德百溫泉度假村、德百旅游小鎮也被納入運河旅游產品進行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