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2024年章丘大蔥豐收季啟動。今年“蔥王”再破吉尼斯世界紀錄,達到了2.68米的新高度。一棵蔥,成為當地撬動鄉村振興的“金杠桿”。作為小眾的地方特產,如何在大市場中實現新突破?近年來,章丘大蔥在探索中補齊機械化水平低、生長周期長等短板,堅持保護傳統與現代農業并重,走出一條發展新路子。
立冬收蔥。走進濟南市章丘區繡惠街道王金村,從女郎山上放眼望去,連綿不斷的蔥田喜迎豐收,方圓上千畝地是章丘大蔥的核心種植區。大蔥種植戶苗發勇的“狀元蔥”就產自這里。種了30年大蔥的他,說起這方水土一臉驕傲:土壤質地疏松保水保肥,以泉水為主要灌溉水源,加上獨有的地方品種和傳統的種植技術,從而讓章丘大蔥以高、大、脆、白、甜的特點而聞名。
蔥農宋光寶家的23畝大蔥開始陸續收獲,忙著給外地的訂單發貨。但來年的蔥苗早在秋分之后就已播種了,整個冬春歇地,等來年六月移栽蔥苗,一棵蔥的生長周期大約是13個月。種植采用開深溝、多次培土的傳統模式,而且“大梧桐”這一地方品種抗倒伏能力強,因此一棵蔥長到2米以上不稀奇。正常年份,平均一畝蔥收益1萬多元。
章丘大傳統蔥種植模式在現代化農業體系下也面臨一系列的新問題。比如,生長13個月,只能賣一季,這就很難在餐飲供應鏈中占優勢;勞動強度高,年輕人不愿種,53歲的宋光寶算是全村最年輕的蔥農;配套深加工企業少,附加值不夠高,產業鏈不夠長等。
章丘大蔥首席專家胡延萍表示,章丘大蔥在全國農業品牌中的知名度很高,但市場占有率很低。這也是名優土特產的“尷尬”之處。如何突破特色農產品的“小眾化”?近年來,章丘區開展了大蔥良種繁育、工廠化育苗、全程機械化等系列配套技術研究和創新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了在傳統特產和市場需求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章丘區實行“兩條腿”走路:劃定傳統種植保護區,延續傳承老祖宗留下的傳統種植模式;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用新技術新設備實現規模化生產。
章丘區龍山街道魏李村是四季蔥的種植基地之一,與女郎山一帶章丘大蔥原產地的“老把式”完全不同,他們從種到收全程實現了機械化。村黨支部書記郭紅鋼表示,蔥苗由專業的育苗工廠供應,提前75-90天預定,隨時可以種;采用穴盤移栽機械效率高、成本低,每畝大約1200元;標準化種植,一畝地1.76萬棵蔥;生長周期短,株高1.2米左右就上市。同時,村里投資建設了600噸的冷庫,鮮蔥一年四季供應。
胡延萍介紹,四季產蔥已經不是問題。機械化也逐步提升,最初借鑒國外經驗,聯合全國農機流通協會研發專業農機,由于章丘大蔥高、脆,容易斷,經過多輪改進升級,目前已經比較成熟,采取政府補貼等方式集中采購了一批移栽機等,并成立了部分農機合作社。
位于章丘區棗園街道賈莊村的中科思勰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濟南)有限公司內,工人正在將加工好的鮮蔥裝車,運往銀座超市、盒馬鮮生等門店。同時,搭建了多個直播間,將章丘大蔥賣到全國各地。正是因為有了四季蔥和機械化,這個青年返鄉創業的企業得以快速發展,并開始探索大蔥深加工,研發出蔥油、蔥醬及蔥料汁等產品。
章丘大蔥向產業鏈的前端育種上發力,提純復壯,雜交選育新品種,良種遠銷東北、內蒙、甘肅等地。在下游,與全聚德烤鴨、舜耕山莊等品牌餐飲合作,先后走上了APEC、冬奧會等重大活動的餐桌。在深加工方面,也有企業開始研發蔥須茶、面膜等保健品和化妝品,進一步開發新的消費場景和應用領域,延長產業鏈。
目前,章丘大蔥種植面積大約11萬畝,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作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產業,當地正努力讓這棵蔥的附加值更高,產業鏈更長,市場前景更大。
(大眾新聞記者 趙國陸 通訊員 孟凡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