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城當有“壓軸之作”。隨著濟南“跨河”發展,泉城特色風貌軸一路向北,將鵲華煙雨納入其中。以《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藍本,走向“黃河時代”的濟南,打造千佛山—古城—大明湖—鵲山新泉城特色風貌軸,向外界展示“山河新泉城,人文大都會”的城市之美。
11月14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級巡視員馮桂珍介紹,面向2035年,《規劃》從更加宜居的城市、更加和美的鄉村、更具特色的風貌等多個維度協同發力,讓濟南向新向美,讓人民城市成色更足。
公共服務中心體系網絡化
完善城鄉均等、全齡友好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1個主中心—2個副中心—11個次中心—28個地區中心—N個社區中心”的網絡化公共服務中心體系,以公共中心為引領,建設多元化、多層級、全覆蓋的城鄉生活圈。
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建設重品質、有溫度的城市生活空間。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充分落實TOD理念,強化軌道交通站點周邊高效復合利用,打造集住宅、商業、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構建“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郊野公園”四類公園體系,完善藍綠空間網絡,結合山水資源,構建網絡化綠地開敞空間系統,保障綠色活力的生態休閑場所,提高各級公園可達性,形成城市游憩網絡,到2035年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覆蓋率達到90%。提升綠色出行比例,構建以大運量軌道交通為主體、中運量及常規公交為基礎,特色和個性化公交為補充的多層次公共交通系統,滿足乘客多樣化公交出行需求。完善多層級道路交通網絡,提升步行和非機動交通品質,優化停車供給結構,制定分區差別化停車交通政策,強化交通現代化治理。
鄉村主要分為四個類型
建設齊風魯韻、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傳承鄉村地域特色,引導鄉村差異化發展。根據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和搬遷撤并類等不同類型村莊的管控要求,合理保障農村村民宅基地需求,分類引導村莊建設用地布局。優化鄉村地區產業布局,推動鄉村資源高效配置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會標桿。強化田園風光、民俗和泉水文化、歷史古跡、自然景觀的系統保護,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及鄉野氣息的鎮村風貌。
特色風貌軸“過河”,千佛山牽手鵲山
塑造千泉競涌、岳瀆交匯的魅力名城。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構建“一核五廊多片”的歷史文化保護格局,完善多層次多要素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落實歷史文化保護線的保護范圍和管控要求,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
發揮濟南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富集的優勢,系統保護濟南泉水文化景觀,注重在保護中體現泉城獨特的歷史文化韻味。整體保護“山泉湖河城”相融一體的特色景觀格局,尊重城市空間肌理,加強歷史城區、重要自然山水景觀地區和公共中心地區的國土空間設計。延承“山水圣人”文化軸,打造連接千佛山、古城、大明湖和鵲山的泉城特色風貌軸,展現泉城山水意象和文化魅力。塑造凸顯沿岸自然景觀魅力和歷史文化特征的黃河景觀風貌帶,營造“山河新泉城,人文大都會”的城市意象,彰顯泉城風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