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季,伴隨涼爽的秋風,大中小學的學生回到校園。在山東,吸引青少年走進課堂的,除了常規文化課程,還有豐富多彩的非遺體驗活動。以將非遺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為目標,齊魯大地近年來高度重視非遺在校園的傳承。得益于山東省財政支持,通過打造特色課程、推動非遺職業教育、鼓勵傳承人到校園當客座教授等方式,山東多地的校園成為非遺傳承主陣地,發揮了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作用,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套成熟的課程教學體系
加大傳播普及力度,推動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的重要途徑。著眼于民眾的現實需求和時代發展需要,山東大力促進非遺走進校園,建立成熟的課程教學體系是前提和基礎。
位于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之一,呂劇在當地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群眾基礎。為更好傳承發展這一地方劇種,東營市堅持呂劇藝術傳承從娃娃抓起,在山東率先開展“呂劇進校園”活動。2018年,東營市委宣傳部聯合財政、教育、文旅部門出臺《東營市呂劇進校園實施方案》,提出結合呂劇振興工程,以呂劇為重點,兼顧京劇等其他劇種,采取開設戲曲課程、優質演出進校園、開展校園戲曲活動等多種形式,在全市學校組織戲曲進校園活動。
也是在2018年,東營市開始在部分學校試點先行開設呂劇課程。當地召開了《呂劇藝術》校本教材研討會,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需要編寫教材。2019年,東營市實現全市所有大中小學校每個學生每年至少免費欣賞1場優秀戲曲演出。如今,當地已實現呂劇等戲曲進校園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全面實現全覆蓋。
一套成熟的課程教學體系,既是吸引孩子們走近非遺的“賣點”,也是確保非遺進校園效果的“看點”。
2017年,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工作的實施意見》,確定共同開展“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
工程開展4年來,濟南市充分利用非遺項目承載的文化內涵、歷史底蘊和育人功能,培養青少年的文化素養和民族認同感,形成人人都是中華優秀文化傳播者的濃厚氛圍。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非遺校本課程在濟南百余所學校全面開花,30余種非遺項目納入教學體系,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學校長期授課。截至目前,當地非遺校本課程覆蓋學生一萬余人次,打開了一校一特色、深入普及、文化育人的非遺教育新格局。
一個領先的職業教育模式
加強高校非遺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是推動非遺傳承科學化、規范化的有效途徑,也有利于提升非遺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威海職業學院充分利用威海非遺資源,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主動對接政府、學會以及民間藝人,共同構建了非遺傳承育人新模式。2017年6月,威海職業學院非遺學院揭牌,引進剪紙、錫鑲等10個非遺項目,設立10個工作室。2018年9月,成立威海錫鑲技藝卓越工匠班,標志著非遺技藝傳承從興趣愛好培養轉向專業技藝深度傳承。2019年11月,威海市非遺研究與傳承基地在威海職業學院揭牌,標志著非遺學院從單一的非遺技藝傳承轉向研究與傳承并重。
威海職業學院在重視非遺保護傳承的同時,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育人功能,創新工作模式,探索形成了“傳承、生產、研究”非遺保護三條途徑,讓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威海“活化石”煥發新氣象。該校錫鑲卓越工匠班設立后,通過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實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傳承技藝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構建了“人文素養+技術技能+職業態度”全要素育人現代師徒傳習體系。
近兩年,威海職業學院積極出臺支持政策,鼓勵教師、導師深入開展非遺項目研究,發表論文著作,編寫教材,有效調動了師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
非遺職業教育,正受到山東省內一些基層地區的關注。
比如濰坊昌邑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今年起,昌邑市將重點抓好非遺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加大非遺工坊扶持力度,以此為依托,建設非遺產品電商平臺,加大對紅梅布藝、蒲葦草編等非遺項目的設計包裝和精深加工,組織舉辦非遺產品展銷、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加大對非遺項目的宣傳推介和非遺劇本創作。探索推進非遺職業教育,抓好非遺傳承,增強非遺生命力。
一群無私的校園傳承老師
加大非遺師資隊伍培養力度,提高傳承人講故事的水平,有助于拓展非遺傳承的覆蓋面。
過去5年,濱州市對全市非遺傳承人進行科學管理和培訓,濱州非遺傳習坊傳承培訓工作穩步開展,200人次受益,為優化非遺進校園課程設計提供了人才保障。
濱州市部分非遺傳承人一致認為,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能讓學生直觀、生動地認識并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普及非遺知識、傳授非遺技能,能有效激發學生們的自覺傳承意識,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起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新學期伊始,在高密市姜莊小學的非遺大講堂,學生們正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認真進行撲灰年畫的制作。學校美術教師王積華介紹,國家級非遺項目撲灰年畫是姜莊獨有的年畫品種,題材廣泛,寓意吉祥、喜慶,學校開展非遺進課堂以來,學生們特別喜歡。“我們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就是要讓更多的孩子接觸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讓他們來傳承和弘揚民族技藝,同時優化了學校的藝術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高密市創新育人機制,大力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以茂腔、撲灰年畫、剪紙、泥塑等非遺項目為依托,對20多種傳統文化項目進行挖掘,在38所中小學開展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活動中,聘請60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專家藝人,開展“名家進校園”活動,定期到校進行教學指導、開設講座、現場演示,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傳統文化,形成了新的教育特色。
2015年開始實施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明確,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職業技術學校、中小學校等教育機構設置非遺課程、建立教學和研究基地,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遺學校,培養、培訓非遺人才,開展非遺傳承、傳播和科學研究工作。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山東將鼓勵各地探索非遺融入校園的新方式。通過整合資源,實現文化遺產在校園的科學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