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是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也是擺在文化人和旅游人面前的重要命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的思路和手段,但文旅融合的成效,關鍵還是要看是否更好地滿足了廣大消費者對美好文化和旅游生活的需要。從消費者的角度,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衡量文旅融合是否獲得了成效,一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是否有更多的文化上的體驗和獲益,如知識增長、見識拓寬、閱歷增加、思想進步等,二是文化消費者是否能夠獲得更好的旅游體驗,或者被激發出更多的旅游欲望和動力。文化消費帶動旅游活動、旅游消費帶來文化體驗和收益,形成互促互進的局面,才算得上文旅融合的成效。
文化和旅游融合能效指標
嚴格來講,很難將文化和旅游完全區分開來,旅游過程總會涉及很多文化內容,文化產品常常也會和旅游產生關聯,如激發旅游欲望和行為等。通俗地講,旅游事務總是包含著旅游性和文化性兩方面的內容。由此,針對旅游行業,可以建立一個“融合能效=旅游文化”的指標,來表征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水平。
在該指標中,旅游和文化的取值都可以是(0,∞),但基于實際,可設定實際取值為(0,10)或者(0,100)等。旅游值表示旅游性,可以根據旅游的基本服務水平或者旅游的基本體驗分值來評定,選取適當的水平作為分界值1。而文化值表示文化性,可以從文化的基本服務水平或者文化的基本體驗分值來評定,選取適當的水平作為分界值1。
以文化性和旅游性取值(0,10)為例:當旅游值<1時,融合能效結果值<1,且隨著文化值的增加,融合能效將不斷減小。如同某一個文化類景區在開放水平不夠、旅游服務水平比較低時,整體體驗變差,但開放水平越低給人的神秘感反而越多,倒有一定的旅游效果。當旅游值>1時,隨著文化值的增加,融合能效將不斷增大。近些年,隨著游覽設施的逐步完善、對文化的逐步挖掘,一些文化類景區既贏得了更多的游客,也使游客獲得了更多更好的文化體驗,文旅融合效果顯著。
近年來,隨著大眾旅游不斷發展,旅游領域投入不斷加大,整體旅游業服務已經擺脫了低水平的狀態,初步判斷已經整體超過了分界值1的水平,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屬于旅游性>1時,文化和旅游融合正向促進的新階段。旅游業要想獲得更高質量發展,除了繼續不斷提高旅游性的基值外,更加需要大力提高旅游產品及服務的文化性。
中國旅游出版社的出版產品,多數是關于旅游的,雖然是文化產品,但仍屬于旅游業產品,是為游客、旅游行業服務的,所以可以套用“旅游文化”的文旅融合能效指標。
中國旅游出版社要堅持文旅融合,首先就要堅持聚焦涉旅出版產品,這是中國旅游出版社的優勢所在,也是出版社服務好文旅事業發展大局的關鍵。拋開了涉旅產品,對于中國旅游出版社而言,則喪失了根基,失去了為游客、潛在游客服務的基本定位,將無益于服務文化和旅游業的中心任務。所以,文旅融合對于中國旅游出版社而言,不是重在實現“旅游+文化”,不是實現出版從旅游領域向文化領域的大踏步前進,而是實現涉旅出版產品文化性的注入和提高。
文化性試論
什么是文化性?什么是文化的內涵?我們往往有這種感覺,文化無處不在、無所不包,但很難全面把握,以及抓住其核心內涵。如作為一名消費者,去到一個景區參觀,見到的一般有遺址、建筑、文物等人文資源,也會有山水、動植物、風云天象等自然資源,還可以從導游口中及景區各類介紹中了解不少關于景區人物、歷史的故事和傳說。但景區資源的文化性到底是什么呢?可以試舉一例,加以說明。
比如,一本涉及景區的書,假設該景區與中國的古人相關,從讀者和游客的景區文化體驗來說,文化性應該有3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如何工作的、如何思考的、如何述說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的生活寫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是古時農人的工作場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唐人王翰的思考;“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是曹植對美人的描寫。在這個層次下,如果讀者有心,可以習得不少知識,這是直接的文化收獲。
第二個層次是,古人為什么那樣生活、那樣工作、那樣思考、那樣述說。陶淵明歸隱田園也好,結廬入境也罷,歸根結底是當時的環境提供不了其發揮才能的空間,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做一個所謂“瀟灑自在”的人;炎炎烈日,仍在辛苦勞作,一方面是由于農人努力勤勞的品性使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代的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落后,只有長時間的勞作才能種好莊稼;莫笑我醉臥沙場,這是唐人歷經了數次的殘酷戰爭,見證了無數人的有去無返后,所總結出來的當須“及時行樂”;無數次描寫美人的身姿,從翩然若驚鴻的比喻可知,如果不能一睹鴻雁受驚之際的翔態,終不能感知美人那曼妙的身形。如此,當學會了分析過往,便有了文化性的第二個層次。
第三個層次是,古人于今人可有借鑒,如何借鑒。“采菊東籬下”,誰可以采菊東籬下,為什么要采菊東籬下;當時的現實是什么,如今的現實是什么;除了那樣的選擇,或否還有更好的選擇。“鋤禾日當午”,能否日未出而先作,日中而歇;是否有人當作不作,有人過度勞作;是否能有更好的生產技術來提高效率,從而不必過于辛苦勞作。“醉臥沙場里”,古時軍人的地位如何,軍人的歸屬如何;戰爭的手段如何,戰爭的效果如何;戰斗的目標如何,戰斗的精神如何。“美人若驚鴻”,還有什么樣的人似驚鴻,還有什么能更好地形容美人;驚鴻的美是不是真的美,如今的美是不是更有他美;這樣的美怎么呈現,這樣的美如何鍛造。當學會借鑒歷史,分析當下,便是文化性的第三個層次。
凡此種種,如果能夠注意文化的層次性,在產品及服務的打造及設計過程中進行了回應和解決,那么文化性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標也就達到了,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文化傳播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涉旅出版產品文化性的注入和提高
旅游產品文化性的注入及提高,需要考慮以上思路,而涉旅出版產品文化性的注入及提高,也需要考慮以上思路。不但要讓讀者了解掌握與旅游學科相關、與旅游目的地相關的文化知識,還要讓讀者能夠思考如何得到,以及為什么得到、怎樣得到這樣的文化知識,最終以史為鑒,能夠廣泛正確借鑒有益的文化知識,對比當今的實際創造更多新的文化知識。
以中國旅游出版社的涉旅出版產品為例,分類衡量,對旅游教材及專著而言,提高其文化性,一是要提高相關圖書內容的科學性、創新性、專業性等,相關教材的重要知識點應是具備廣泛代表性的,行業專著涉及的研究成果應是有高度科學性的,并且對于促進行業發展是起到關鍵理論指導作用和實踐借鑒作用的,這既是對內容質量的更高要求,更是對選題把關的更高要求。比如,研究成果總有良莠之分,那些有助于行業發展、從業人員水平提高的優秀成果,就應該是出版社優先考慮的對象。二是要提高相關圖書的教育性、引領性、思考性,教材與專著的出版既是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在內容的組織編寫過程中,只有較多地融入增強人思考、研究、探索能力的設計,才能真正地提高相關產品的文化性。以旅游的定義為例,書中列出其他人的定義再多種,不如引導讀者如何去將旅游進行恰當的定義,這樣于讀者而言,收獲的是學習研究的能力,而不是記誦的知識。
對于涉及旅游目的地的產品,提高其文化性,一是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涉及的各類文化,二是要正確解讀闡釋關聯的文化,三是以史為鑒,傳承弘揚優秀文化和先進文化。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解讀和弘揚正是實現優秀文化傳承的3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其中進行正確解讀是關鍵。比如,關于定州貢院景區的出版產品中,一般會有關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介紹,科舉制度算得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其進行正確解讀,就要評析科舉制度產生的歷史原因、背景,產生的正面、負面作用,甚至消亡的原因,進而才能夠傳承其中的優秀部分。就學習而言,科舉制度留給我們的至少有重視文脈、尊重人才、尊師重教、追求進步等,這也應當是定州貢院保存并展示科舉制度相關材料的意義所在。
旅游產品文旅融合的目的,既是為了以旅彰文,也是為了以文塑旅。與旅游關聯的各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紅色文化遺產等,既是旅游財富,更是文化財富,為出版社的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有利條件。出版社須牢牢把握文旅融合的大機遇,不斷提高涉旅出版產品的文化性,才能增強出版產品的文化體驗,進而增強潛在的旅游體驗,最終促進旅游發展,才能為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為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作出貢獻,為我國文化強國建設作出貢獻,最終實現出版社的品牌價值。